2014年,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建设以“小中心、大网络”为基础,集办事指南、政策咨询、信息公开、投诉受理、舆情回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上下联动、横向协调,便民利民、高效优质”的综合型服务载体为目标,着力推动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各地各学校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亮点纷呈,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为全省教育阳光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着力构建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教育阳光服务体系
2014年为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年,按照《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湘教发〔2013〕32号)精神,在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教育阳光服务站、点。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实体平台建设方面,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于2013年年初正式运行,市州一级完成建设14个,县市区一级完成建设120个,中小学一级完成建设4140个,高校一级完成建设75个。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教育阳光实体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按照“统一域名、统一后台管理、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数据平台”的原则,以湖南教育政务网站为主站,依托省本级各类教育网站、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门户网站(政务网站),构建湖南省教育阳光服务网络平台。完成了教育阳光服务网络平台及后台管理系统的前期开发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所有服务事项的录入、转办、回复、督办等工作流程都在网络系统中完成,同时统筹了电子监察、领导信箱、举报热线等信息资源,教育阳光服务网络覆盖了省市县校四级教育阳光服务平台。
二、规范教育阳光服务事项
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各级教育阳光服务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服务流程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服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充实服务内容。根据工作需要,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把政策信息、教育收费、学生资助、投诉受理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服务事项尽可能纳入服务范围。收集整理了机关处室及厅委直属单位相关服务事项,并汇编了《教育阳光服务读本》,方便群众从书本及网络查询各种政策、收费、事项办理等有关信息。
2.规范服务流程。经过试运行,初步建立服务事项受理接待、登记报批、交办处理、回访办结、分析归档等一套较为成熟的服务流程,将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纳入了服务范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也结合自身实际对所有服务事项进行了梳理,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
3.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了教育阳光服务事项统计分析制度,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20多项。部分地方和学校建立焦点分析制度、事项报告制度,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意义。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建立季度统计分析报告,对中心受理的各类服务事项按类别、地域进行分类汇总,为领导了解教育问题和各地教育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编印并下发《教育阳光服务读本》500多本,《服务指南》、《工作手册》各2000份。
三、加强组织领导及监督检查
为切实推动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各地各学校加强了对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也加大了对各市州、县市区及高校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的督查力度。
1.强化组织领导及队伍建设。厅党组特别是王柯敏厅长对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厅务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明确指示:“要举全系统之力建设教育阳光服务平台”。2013年年初,正式下文成立了湖南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调剂选配了两名专职管理人员和两名网络技术工作人员。省就业指导中心、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向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派驻了专职工作人员。大多数市州、高校成立了教育阳光服务中心,配备了人员队伍,为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对全省各地各学校500多名专职管理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切实规范服务流程,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2.召开教育阳光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岳阳组织召开了全省教育阳光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对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和再动员。王柯敏厅长作了重要讲话,周德义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岳阳、湘潭、常德等市州和湖南文理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等高校作了典型发言。各市州教育局局长、教育阳光服务中心主任及高校分管教育阳光服务工作的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教育阳光服务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模式等进行了明确。
3.加强监督检查考核。分三个组分别对申报奖补的14个市州、68个县市区、51所高校的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并对检查考核情况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和解决。组织召开了市州、县市区教育阳光服务中心主任座谈会,就各市州、县市区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意见建议进行了收集整理。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株洲市、岳阳市、醴陵市、华容县等市州、县市区及中小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就具体服务运行模式、组织领导体系、网络平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和意见征求。
四、服务工作成效较为显著
1.服务内容充实
自年初教育阳光服务工作运行到目前,全省各级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共受理各类服务事项41497件,其中政策咨询类21661件,举报投诉类9218件,求助帮扶类7387件,意见建议类3231件。省一级受理投诉举报802件,占受理总量的8.7%;市州一级受理投诉举报2622件,占受理总量的28.5%;县市区一级受理投诉举报5794件,占受理总量的62.8%。省、市一级投诉量分别比2013年下降5个和1.8个百分点,县一级的投诉量由2013年的56%上升到62.8%,投诉举报呈现出重心下移的趋势。
2.对外宣传力度加强
全年刊发《湖南教育快讯》(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专题)4期,对各地方、中小学校及高校的教育阳光服务工作经验及成效进行了宣传和推介。《中国教育报》、《教育纪检监察》、《湖南日报》、《科教新报》等媒体对我省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成效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3.地方及高校工作亮点纷呈
各市州、县市区、高校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比如,岳阳市教育局高规格配备教育阳光服务管理干部,安排副主任督学担任中心主任,建立了案例分析通报等重点制度,在体制运行、服务效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常德市教育局确立了“三集中(即向市城区、县城、乡镇所在地集中)、四率先(即教育行政部门率先、市直学校率先、城镇学校率先、示范性高中率先)”,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湘潭市教育局创新建设“阳光工程”,全面推进“阳光校务、阳光财务、阳光招生、阳光食堂、阳光资助、阳光监督”的“1+5”系列建设项目;湖南文理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责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特别是加强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将教育阳光服务的督查考核与学院督察督办工作相结合,做到了与常规工作的有效融合。此外,株洲市教育阳光服务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进展,永州、衡阳、郴州等地及湖南科技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湘南学院、湖南城市学院等高校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新经验和新典型,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思路。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阳光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个别领导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部分人认为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建设是“临时工程”,搞两年就不搞了,所以能拖就拖、能推就推,摇摆不定、等待观望。二是服务内容单一。个别市州、县市区、高校简单将教育阳光服务工作视为信访工作,忽略了信息公开、政策咨询等其他服务内容。三是服务不规范。部分地方及高校服务台账、工单不健全,没有对服务事项按照类别进行细分,没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成果运用不到位。四是建设思路不够宽广。部分地方和高校缺乏创新开拓精神,简单地死搬硬套,循规蹈矩,很多工作停留在硬件建设方面,没有在具体的服务中出思路、找抓手。五是服务保障跟不上。一些地方和高校由于场地有限,没有建设专门的教育阳光服务场所,有的将教育阳光服务中心、站、点建在办公楼二楼、三楼,无法直接方便服务群众。特别是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稳定性,很多人员都是临时借调或兼职。

湖南省教育阳光服务中心
2015年1月23日